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

躬耕在教坛上的老黄牛——记全国优秀教师、万博赞助水晶宫高级教师刘波华

作者:佚名 来源:新宣网 发布时间:2008年04月10日


曾作《江西教育》封面人物的刘波华

  
   题记:你埋着头,一声不吭地拉着铁犁,向着空旷的原野迈进,一步一步,塌实而又稳重。偶尔,你扬起沉重的头颅,黑亮的眸子里充满了坚定和自信,低头,你依然不停息地前行……
  教书的日子离我是渐行渐远了,而在那短暂的教书生涯里,难免有一些让我难以忘怀的事和忘怀的人。和我共事仅三个多月的刘波华老师——“老牛”就是这样一位,距离越远反而印象越清晰,越让人怀念的人!
  很想再去听堂刘波华的课,去感受一下趣味横生、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。刘波华的语文课不落俗套,颇有特色。在学校里,新来的年轻老师,经常会自觉地去听一些老教师、名师的课,来借鉴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,刘波华的语文课是年轻老师去听的最多的。去听的老师是最多,可真正能取到“经”的却很少,不少老师表示,刘波华的课只能听听,但是要把取来的“经”用到自己的课堂上,却无法施展,生硬模仿很可能弄巧成拙,贻笑大方。正如初练书法者,如果修养不够,没有一定的阅历实践,没有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就开始仿效大家写狂草,那只会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。
   “老师双手擦腰,突显那个‘墨水瓶’,一扭一扭地走着,像跳拉丁舞,又像一只笨拙可爱的‘肥熊’扭动着身躯”学生黄易旻就是这样描写自己的语文老师的,她非常喜欢上刘老师的课,“刘老师很幽默,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!”她说,“有一次,刘老师跟我们讲起名字的来源,说:‘每个人的名字都有特别的含义。男的名字用的最平常的是‘根’,叫根什么呢?有的人直接在后面加一个‘根’。我知道有个人就叫李根根,正如广东省省长就叫黄华华。听了之后,我们都捧腹大笑,扒在桌子上,而刘老师却站在讲台上,面如泰山似的不改色”,“刘老师的声音很特别,有一次他为我们朗诵《龟虽寿》时,声音很缓慢,很洪亮,充满了英雄气概。然而,老师给我们读另外一篇文章时,当读到‘黑蒙快要死了……’的时候,他的声音压的很低,仿佛在颤抖”刘志光同学说,“开始不觉得文中的黑蒙有多么可怜,多么值得同情,可是刘老师读过之后,我的眼泪就快要流出来了”。
  表情——神奇的魔力,老师的表情渗透会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巨大的震撼力。表情语可以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,是向学生传达老师思想情感的桥梁。读到这里,也许大家会恍然大悟,为什么刘波华的课学生会喜欢?为什么年轻老师喜欢听却无法模仿?也许刘波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,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一个表情、一种声调,一个姿势甚至一个眼神来表达语文的内涵,用有声的,无声的语言去感染,“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”。
  课堂上的刘波华风趣幽默,张驰有度,收合自如。在办公室的刘波华却是寡言少语,他几乎总是埋头备课或修改作业,很少看见他主动和谁热情交谈,不知情的新来老师甚至会误以为他不通人情,故作高态。其实不然,有句俗语也许用在他身上比较合适,“话多的人喜欢说不喜欢做,话少的人喜欢做不喜欢说”。在办公室里,刘波华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教材研究和作业批改上。由于过于专注,以至旁若无物,有时有些喜欢来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,看到老师在研究教案不敢惊扰,站在一旁等待,时间长了看老师还“沉醉”在教案中,只好悻悻然离开了。
   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。刘波华认为,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,要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有一桶水还远远不够,还要有一眼活水源。为此,他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,努力将教材吃通吃透,紧紧扣住教材,在中考的指挥棒与教学艺术之间寻找切入点,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学、文体、内容等特点上去处理教材,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、发展水平,大胆地裁汰教材,有选择性地为己所用了。刘志光同学在《记我的老师刘波华》的作文中是这样写道,“记得我们上第二节课时候,出乎我们的预料,老师不是先上第一课,而是先上古诗,再上第二课……这样东一课,西一课,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这样上的好处是什么呢?刘老师上课的速度也很奇怪,有一节课,他以最快的速度上了两篇课文。而另外一篇课文上几天都没有上完”。他不明白,其实这种“奇怪”的上法正是刘老师的独到之处;另一方面,他从提高学生兴趣和拓宽学生阅读面入手,指导学生进行名著欣赏。刘波华认为,名著就是这样的书——哪怕只是一瞬间,它都会让你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,让你领略和体验文学的美。为了搞好学生名著欣赏,刘波华做了大量的工作,从选名著,到指点欣赏,到深入鉴析,再到验收效果每个环节都需要很多精力。在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三年里,他集中指导他们班学生欣赏《水浒传》,在学生初一时,以摘录点评精彩语句段,评析精彩章回为训练重点。到了初二,以评析人物形象,评析小说的思想内容为主。到了初三,以训练评析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缺憾以及仿写、续写、改写为主。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,拓宽了学生的视野,提高了学生鉴赏分析作品的能力及写作水平。此外,刘波华还不断通过旁听学习市内、省内优秀教师的课和阅读大量的教育书籍来提高自己,完善自己。
  对待工作,刘波华勤勤恳恳,兢兢业业;对待自己,他严格自律,不断完善;面对困难,他勇挑重担,一马当先;面对荣誉,他却恭谦不已,礼让在后。四中建校初期,有几年因校舍不足,初一年级要到外校借教室上课。由于在外借校,不少家长担心教学质量跟不上,加上学生年纪又小,管理起来困难相当大,许多老师都惟恐避之不及。当时身兼年级组长、班主任和语文任课老师数职在身的他,顶住各方压力,毅然主动带领六个班到外校上课。为了让家长放心,确保学生安全和教学质量。刘波华每天早晨7点钟准时到校,早早在校门等候学生走进校门。一到课间立刻来到走廊、楼道上维护学生活动秩序,以防人身安全。由于值班守校时间匆忙,他中午就在外校食堂简单的吃一些。下午放学,他要等最后一个学生离校后才能回家。这样一干就是两年,他都毫无怨言地坚持下来了。在他的努力下,尽管在外借校,但仍然取得优异的成绩,给学校赢回了声誉,向家长们交了一份满意答卷。
  在四中,刘波华是出了名的老实。因为老实,同事经常会亲切地称“老刘”为“老牛”。他淡泊名利,在利益面前,他总是推让。每次选先评优的时候,大家都根据实际情况十分客观地推举他,而他总是笑眯眯地说:“事是大家做的,我得到的已经够多了,还有许多比我更优秀的老师呢,选其他同志更有利工作”。在2000届中考成绩汇报会上,由于成绩突出,学校要求刘波华作为年级组长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,结果他把全年级8个班的其他班主任如何的忘我地工作,如何无私地奉献细说了一遍,而讲到自己却是一言带过。刘波华因此也在同事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说起刘波华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,赞不绝口地说“他很低调”,“他很务实”,“他很谦虚”……大家都很乐意和他共事,不少老师还争着和他搭班。
  健身是刘波华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的主要活动,而爬山是他的首选项目。位于城北的仰天岗,是爬山的好去处。那里群山起伏,重峦叠嶂,林木葱郁、翠竹如画。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的时候,在通往山顶的水泥道上,总能遇到汗流满面,气喘吁吁,却挂着一脸微笑的刘波华。他喜欢爬山,经常一个人爬山,平时在下午下了班后,寒暑假的时候一般在早晨,甚至有时会邀伴深夜爬山,偶尔因工作太忙没有爬山,他会觉得吃饭睡觉都不香了。他有一个自号——仰天山人。 把自己称为“山人”,其中也许隐含了这样两层意思,一是他寄希望于远离喧嚣的人群,去寻觅那“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”的幽静;一是他自谦,称自己像布衣樵夫,粗陋寡浅。不管怎么解释,这个雅号多少能让人领略到其人内心世界脱凡超俗,与世无争的平和与宁静。
  岁月的脚步匆匆,往事是一些开过又凋谢的花朵。刘波华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,总是笑眯眯的沉静而自然,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默默无闻,任怨任劳,坚定而又执着地奉献,仿佛那躬耕在原野里的一头老黄牛,蕴含着一种精神、一种力量。

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